maize mpub9818289 in

    密西根大学与中国: 二十世纪初

    尽管Barbour奖学金直到 1917 年才正式建立起来, 但早在 1914 年, 就有亚洲女性通过Barbour奖学金的资助来到密大学习。其后不久, 来自中国的女生就成为了这些亚洲女学者中的大多数。在密西根大学获得学位后, 中国女学生大都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在女子大学中任教, 进一步投身于推动中国女子教育进步的事业中。她们中有两人后来成为了大学校长。

    吴贻芳,Barbour奖学金获得者 (1924–192),密西根大学博士, 中国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长 (1928–1951)。
    吴贻芳,Barbour奖学金获得者 (1924–192),密西根大学博士, 中国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长 (1928–1951)。

    1928 年在密大获得博士学位的吴贻芳女​士­更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于 1928 至 1952 年期间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 其后金陵女子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并。

    当中国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密西根大学的时候, 在密大的美国学生对东方国家, 特别是日本和中国的兴趣也渐渐浓厚起来。1930年, 密西根大学建立了东方语言和文学系​。1936 年, 跨系建立东方文明研究项目的计划正式启动, 到 1938 年, 这个项目已经可以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上世纪三十年代期间, 密大开始了汉语教学, 并开设了中国经济和中国艺术等方面的课程。

    密西根大学法学院也许是与中国交往最久, 联系最密切的美国的法学院​。早在二十世纪初期, 几位中国著名的法学家、法官、律师和立宪主义者就来到安娜堡( 密西根大学所在地) 访问, 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对英美法系传统的了解。从 1859 年密大法学院成立到 1959 年的这一百年期间, 中国留学生始终是这里外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群体。

    吴经熊, 密西根大学法学院毕业生, 中国 1946 年宪法主要起草人。
    吴经熊, 密西根大学法学院毕业生, 中国 1946 年宪法主要起草人。

    他们之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吴经熊先生, 他是中国 1946 年宪法的主要起草人。吴先生曾通过与苏州东吴大学法学院的交流项目来到密大法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密西根大学法学院曾为当时的东吴法学院培养过三位院长。东吴法学院曾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法学院之一, 后来并入苏州大学。

    1949 年, 国民党战败并撤退到台湾, 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并于 1949 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 中国大陆和美国官方的交流与互访随后戛然而止。然而,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期间, 虽然政治受限, 但密西根大学和中国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终止。

    1958 年, 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访问密西根大学, 她发表演讲并会见了来自台湾的学生。六十年代期间, 密大哲学教授和汉学专家孟旦 (Don Munro)与唐君毅一起在香港新亚书院(现并入香港中文大学) 进行研究工作, 成为研究中国哲学的“唐系” 学者中的一员。由于孟旦教授的慷慨与馈赠, 今天, 唐君毅中国哲学博士后奖学金依然发挥着作用。

    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于 1958 年7月被授予密西根大学荣誉学位。这是当时她与密大的中国留学生在一起。
    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于 1958 年7月被授予密西根大学荣誉学位。这是当时她与密大的中国留学生在一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 汉学研究在密西根大学继续稳步发展, 具体体现在: 远东语言和文学系建立起来, 获得用于东方艺术研究的“自由人基金(Freer Fund)”,以及中国研究中心于 1961 年成立。 到 1961 年为止, 密大­文学、科学和艺术学院共有六名在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史、社会学和历史等领域中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全职教授。密大亚洲图书馆的中文藏书增加到了三万册。同年, 在福特基金(Ford Foundation)的资助下, 密大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教授, 一位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的中国历史学家被任命为中国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

    中心成立后, 密大的中国研究项目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很快赢得了国际声誉, 开启了密西根大学作为全美中国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的新时代:密大毕业生不断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中获得重要的职位, 一流的研究人员申请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密大从事研究工作, 中心的教授也经常被邀请向政府机构提供分析汇报, 并为商界领袖举办相关问题的讲座, 更有一些教授被邀请担任美国总统和政府高级官员的重要顾问。上世纪七十年代, 在美中外交关系实现正常化过程中, 曾经或正在密西根大学从事研究和交流的学者们很自然地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