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的寫作基於《環翠堂園景圖》中的一些新發現。作為一部版畫,此圖的特殊性在於,作為複製性媒介進入繪畫及園林的士人文化體系,同時亦是晚明視覺資源多方交融的典型案例。此前的研究多視其為一幅“園林畫”,並預設其圖像內容的合理性,然而,此圖的畫面結構和空間佈局均存在明顯疑點。考察園址,更可發現作者利用當地的人文、地理環境及獨特的視覺語言,以體現其特定意圖。那麼,上述現象之間存在何種關係?在圖像中又如何呈現?本文通過考察這些問題,也試圖為認識晚明豐富的視覺文化,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導言

《環翠堂園景圖》(以下簡稱《園景圖》)是晚明徽州書坊環翠堂刻印的一幅版畫,描繪的對象是書坊主人汪廷訥的私人園林坐隱園。此圖原刻本為傅惜華(1907-1970)收藏,人民美術出版社於1981年根據原本,以經摺裝冊頁的形式影印500套。[1]傅氏原本後來下落不明,人美社影印本(以下簡稱人美本)遂成為現今所見最接近原刻的版本。

晚明以來的畫史文獻沒有留下《園景圖》的記載。人美本出版以後,《園景圖》逐漸為學界所注意,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白鈴安(Nancy Berliner)、米蓋拉(Michela Bussotti),林麗江、毛茸茸的研究。白鈴安對包括《園景圖》在內的環翠堂印本作了開創性的討論;米蓋拉則將其置於徽州刻書的宏觀視野中考察。[2]與之相比,林麗江以長篇專文的形式深入檢視《園景圖》的圖像內容和刊印過程,由此揭示出汪廷訥的出版意圖。[3]毛茸茸最新的研究在此基礎上,著重探討版畫、園林與士人文化的關係。[4]然而,上述研究似乎忽視了一點,即《園景圖》不僅是一幅“園林畫”,更是一件包含具體園林信息的功能性產品,由此導致下列一直未得到充分關注的問題:

其一,《園景圖》與坐隱園的關係。學者們似乎默認:圖畫中的園林,並不一定要求實景上的對應,由此,學者們往往“預設”圖中景物的真實性,忽視了《園景圖》在景物安排和空間佈局上的疑點。對於這些疑點,不能簡單地視為“藝術創作”的結果予以接受,而要結合園林的實地考察,得出最終的結論。

其二,如何定義《園景圖》?現存的《園景圖》是原刻的影印本;我們未能得見的原刻,根據相關的記載可以判斷,應為一幅同名畫作的複製。也就是說,《園景圖》存在“畫作”、“版刻(畫作的複製品)”、“影印本(版刻的複製品)”三種物質形態。古代中國的視覺文化中,媒材的變化往往意味著功能上的轉換,由此帶來圖像自身的變化。《園景圖》在媒介上的多義性,將引發一系列有趣的問題:這部印本更多地是作為“畫”(painting)還是作為“物”(thing)而存在?[5]在刊印者的意圖中是什麼樣的定位?使用者又是誰?這些問題,以往較少涉及,也是本文將要重點考察的內容。

版畫中的園林

人美本《園景圖》為四十五面連式,高24公分,長約1485公分。首頁分為兩部分,左半部為園圖首段;右半部為南京名士李登(1524–1609)題寫的“環翠堂園景圖”六個篆字。(圖1A)字左署“上元李登為昌朝汪大夫書”,下方鈐白文八角印“如眞”、白文方印“八十三翁”二枚,印左方有楷書小字“黃應組鐫”。頁面右上方有白文圈印“李士龍”,右下角鈐陽文方印“惜華考藏版畫圖籍”。第二頁至第四十四頁均為整幅大圖。末頁與首頁類似,右半部為園圖末段,圖尾有落款“吳門錢貢為無如汪先生寫”,下鈐陽文方印“錢貢私印”;左半部空白,左下角有陽文方印“碧蕖館藏”、“滿洲富察氏寶泉惜華”二枚。(圖1s)

《園景圖》依照描繪的內容可以分成六段。[6]第一段為首頁至第十一頁,描繪坐隱園外的自然景色。(圖1A-1I)畫面以白嶽的遠景開始,依次是松蘿山、古城巖和仁壽山,山腳下漸有人煙及建築。走出山區,可看到開闊的農田;繼續向前穿過一片較荒僻的山嶺,開始出現水域,地勢也變得平坦。一座題有“髙士里”的攢尖頂路亭的出現,提示觀者即將進入坐隱園範圍。[7](圖1J)

圖1 《環翠堂園景圖》,1981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影印本,經折裝,每頁24 × 33 公分,總長1485 公分。
圖1 《環翠堂園景圖》,1981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影印本,經折裝,每頁24 × 33 公分,總長1485 公分。

第二段為第十二至十五頁, 這一部分通常被認為是坐隱園的外部園區,在此可稱之為“外園”。(圖1J-1O)畫面視點變得更近,一條石板直道由髙士里路亭通向坐隱園正門。正門為單簷歇山式,氣勢宏偉,上題“大夫第”三字,側門上題“坐隱園”。(圖1L)園內佈局嚴整,遊人徜徉其中。園墻外是空曠的水面,園區似乎臨水而建。隨著畫面的推進,水域逐漸擴大,至六橋附近,園林建築消失,標誌著“外園”的結束。(圖1N)

第三段為第十六至十九頁。(圖1P-1S)園景進入一片水面與陸地混合的區域,似乎回到自然環境中。遊人在堤岸上閒步、交談,或泛舟水上。遠處岩壁聳立,河流和堤徑沿著山腳盤曲環繞,至迴瀾磯,顯露出大面積的水面。(圖1T)

第四段為第二十至二十四頁,(圖1T-1X)表現昌公湖景色。此湖以汪廷訥的字“昌朝”命名。圖中湖景佔據了滿幅頁面,顯得極為空闊。湖中可見亭台、遊船、奇石,以及宴飲、垂釣的人們。湖面遼闊,佈滿細密的波紋,一派煙波浩渺之感。

第五段為第二十五至三十九頁,(圖1Y-1m)應為坐隱園的主體區域,為論述方便,暫且稱之為“內園”。離湖登岸,一條石板路自畫面右上方進入視線,沿石板路入園,穿過幾道院門,可到達園林的主廳環翠堂。(圖1Z-1a)景物變得豐富華麗,亭台池榭交錯,令人目不暇接。觀看的視點亦隨著園景的深入逐漸拉近,至無無居區域達到頂點。畫中物象的比例變得前所未有的巨大,仿佛觀者正在湊近窺看一般。園區至東壁,以一道略顯突兀的院牆作為終結。(圖1m)

第六段為第四十至四十五頁,(圖1n-1s)為坐隱園牆外的景色。與第一段形成呼應,依次出現金鷄峰、廣莫山和飛佈山,視點漸漸推遠,結束在黃山的遠景中。

不難發現,《園景圖》存在幾個異常之處。其一是尺幅驚人,這在古代版畫史上堪稱獨一無二。[8]其二,雖然是一部出版物,《園景圖》似乎離開文本解釋也可以獨立存在;在圖像內容上,也相當接近手卷畫的形制。園圖首、尾兩段遠景作為視覺過渡,烘托出中間部分的近景,是古代中國繪畫常用的敘述方式。[9]與此相似的構圖、視角,亦用於同時期的園林手卷中,例如《勺園祓禊圖》(圖2)和《求志園圖》(圖3)。[10]其三,在主題內容上,《園景圖》更接近文人繪畫,與常見的書籍插圖相去甚遠。園林雅集是文人畫家熱衷的母題,商業刻書中較少出現,以如此體量的版畫來表現一座私人園林,更是前所未有。

要解開這些疑團,需要探察《園景圖》與園林繪畫的關係,但在此之前,我們先回到《園景圖》的物質層面,對此特異視覺形態背後的媒材因素作一考察。

圖2 吳彬(活躍於1568-1626), 《勺園祓禊圖》卷,1615,紙本設色,30.6 × 288.1 公分,北京大學藏。
圖2 吳彬(活躍於1568-1626), 《勺園祓禊圖》卷,1615,紙本設色,30.6 × 288.1 公分,北京大學藏。
圖3 錢穀(1508-1578後),《求志園圖》卷,1564年,紙本設色,29.8×190.2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3 錢穀(1508-1578後),《求志園圖》卷,1564年,紙本設色,29.8×190.2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畫作到版刻

作為一部版刻,《園景圖》事實上有多位“作者”。

《園景圖》的繪稿者錢貢,字禹方,號滄洲,吳縣人,生卒年不詳,活躍於十六世紀晚期至十七世紀早期。錢貢的師承不詳,一般被看作吳派,[11]畫史對其作品的評價是:

山水不甚高雅,而位置可觀。善人物,間仿文、唐兩家,卻能逼眞。[12]

從錢貢現存的《城南雅逸圖》(圖4)、《漁樂圖》等畫作來看,其筆路近於吳門,山水景物描寫較為秀潤,筆致纖細,與《園景圖》呈現出的畫風較為一致。

圖4 錢貢 (活躍於16世紀晚期至17世紀早期),《城南雅逸圖》卷,1588,絹本設色,28.5 × 137.8 公分,天津博物館藏。
圖4 錢貢 (活躍於16世紀晚期至17世紀早期),《城南雅逸圖》卷,1588,絹本設色,28.5 × 137.8 公分,天津博物館藏。
圖5 安徽省歙縣虬村,2009年,作者攝。
圖5 安徽省歙縣虬村,2009年,作者攝。

在《園景圖》首頁,我們看到署名刊刻者為黃應組(1563—?)。來自徽州府歙縣虬村的黃氏一族,(圖5)是當時最著名的雕版刻印群體。[13]需要指出的是,晚明的印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刻工有資格署上自己的名字。[14]憑藉精湛的鐫刻技術,虬村黃氏在刻書領域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高質量印本的象徵。[15]在將畫稿“轉化”為版刻的過程中,刊刻者並不只是扮演被動“複製”的角色。好的刻工能夠較為充分地保留畫稿的筆法意韻,甚至有所發揮。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雕鐫功夫,亦需對文人繪畫有一定程度的瞭解。黃應組與汪廷訥多次合作,[16]從這一點來看,黃應組的能力應是得到汪廷訥的充分認可。

圖6 《人鏡陽秋》,〈向長〉,萬曆二十八年環翠堂刻本,上海圖書館藏,索書號753502-21。
圖6 《人鏡陽秋》,〈向長〉,萬曆二十八年環翠堂刻本,上海圖書館藏,索書號753502-21。

最後是汪廷訥,坐隱園的主人,《園景圖》的出版者。由錢貢繪圖、黃應組施刻,無疑是汪氏基於某種目的的有意識選擇。環翠堂所刊書籍中的插圖一般為汪耕式的畫風,例如《人鏡陽秋》、(圖6)《坐隱圖》(圖7A-7C)和《環翠堂樂府》,這透露出汪廷訥在版刻圖像方面的某種追求。[17]同樣,《園景圖》的繪製人選易為錢貢,應該也與錢氏的身份和刊印目的有關。

錢貢所繪的園圖很可能是一件手卷,以利於隨身攜帶。[18]根據白鈴安所述,《園景圖》原刻為傅惜華在日本購得,亦為手卷裝裱;林麗江亦從此說,二人均未提供相關信息來源。[19]然而,從雕版印刷的特點看,在古代中國,使用整版刻印或分版拼接、裝裱的方法製成一幅近十五公尺的版畫長卷,無論從技術還是欣賞習慣上都很難想像。[20]晚唐的佛像卷子和明代的《報功圖》中雖然有捺印拼接的手法,[21]但圖形之間的連接相對簡單,誤差亦較多,與《園景圖》畫面結構的複雜性及精度不可同日而語。另外一個細節也證明《園景圖》原刻本不太可能是手卷。人美本頁面的上、下邊緣,均存在明顯的邊框;在少數頁面,也可以看到左、右兩側的界框,(圖8A,8B)這表明人美本各頁均為完整、封閉的畫面單元,而且可能來自不同雕版。對於錢貢的原圖,黃應組有可能按其長度等分為四十五塊,再分別上版施刻。

7A
7A
7B
7B
7C: 圖7 《坐隱圖》,單頁25.7 × 27.3 公分,來自《坐隱先生全集》,萬曆三十七年環翠堂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01758。
7C
圖7 《坐隱圖》,單頁25.7 × 27.3 公分,來自《坐隱先生全集》,萬曆三十七年環翠堂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01758。
8A
8A
8B: 圖8A《環翠堂園景圖》中的界框,參見圖1Y。
圖8B《環翠堂園景圖》中的界框,參見圖1e。
8B
圖8A《環翠堂園景圖》中的界框,參見圖1Y。 圖8B《環翠堂園景圖》中的界框,參見圖1e。

雖然基本可以排除《園景圖》原刻本為手卷,但我們並不能確定其採取了何種裝幀形式。人美本首、末頁的文圖混合形態,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線裝和蝴蝶裝,其半文半圖的效果,恰可對應線裝書中的左右頁。然而,如果原刻本是線裝形態,則人美本的單頁應來自線裝本的一葉,即正背兩頁。這需要將線裝書拆分,恢復單葉形狀,再進行影印。相對來說,如果對應的是蝴蝶裝的左右兩頁,則不會出現上述情況。[22]但是,蝴蝶裝書籍存在另外一個問題,在每兩頁畫面之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兩頁空白,這勢必影響園圖翻閱、觀賞的連貫感。那麼,是否存在這樣的可能,即《園景圖》原刻亦採用了經摺裝?經摺裝由於製作成本高昂,在晚明並非主流的裝訂方式,[23]不過,就《園景圖》而言,在保持圖像完整、凸顯其視覺性方面,經摺裝則是理想的選擇,聯繫汪廷訥刻書“重直雕縷”的特點,[24]這一選擇完全有可能。因此,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採用上述三種形式的哪一種,《園景圖》都顯示出模仿或再現畫作形態的努力。

園中隱士

顯而易見,《園景圖》是一幅宜於閒暇時慢讀、反復品味的長卷式圖像。畫中景物的安排,也與明代描繪園林的手卷畫作頗有相近之處。這一類繪畫中,“園林圖”和“雅集圖”往往密不可分,並以園林的名稱命名,例如《獨樂園圖》和《杏園雅集圖》,然而《園景圖》卻未命名為《坐隱園圖》或《坐隱園雅集圖》,而是由名士李登題首,定名為《環翠堂園景圖》。

這一略顯奇怪的選擇或許透露出園林圖像的用途。根據汪氏敘述,“環翠堂”的名稱來自故鄉汪村的景觀,而後成為他寫作、刻書的堂號;[25]“坐隱園”的命名則源自汪氏的別號“坐隱先生”。環翠堂從虛擬的堂號變成一座真實存在的建築,是在萬曆二十八年(1600),此年汪廷訥第三次參加鄉試失利,開始修築坐隱園。[26]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此園是作為避俗養性的隱居之所。此後,汪廷訥請南京名士朱之蕃(?-1624)和顧起元(1565-1628)為園中景點分別題寫110首和112首五言絕句,並將它們收入自己的文集《坐隱先生全集》(以下簡稱《全集》)。在二人的題贈中,“環翠堂”均被置於首位,這顯然表明其在眾多景點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

《園景圖》中,環翠堂出現在景點最密集的第五段,(圖1Z-1a)居於一座獨立院落。院中廣植花木,佈局左右對稱。院左倚牆掇山為五老峰,前鑿一方池,[27]經池上的羽化橋直行,便可到達園林的主廳環翠堂。環翠堂五間三進,氣派不凡;堂前廊廡相通,三位文士打扮的客人于堂中對坐交談;堂後是一座二層歇山頂樓閣,上題“嘉樹庭”,裝飾華麗,兩側有走廊通向更深處,似是汪氏的內宅。

從畫面來看,《園景圖》的作者確實將環翠堂作為坐隱園中的一處重要景點進行描繪,整個區域的佈局,也與晚明文人的造園理念頗為契合。然而,審視全圖便不難發現,環翠堂並非《園景圖》的核心部分。由堂中陳設看,此處似乎是汪廷訥會客、居住的場所。雖然畫面刻畫精細,但居室內景及人物並無太多細節,汪氏本人亦未出現在這裡,使得此段給人的觀感只是一座華麗氣派的廳堂而已。

園主汪廷訥的出現,是在第五段最後的無無居區域。(圖1j-1k)依圖所見,無無居是一座三面臨水的水榭,室內佈置雅致,案上擺放著書冊古玩,顯然是主人閒居獨樂的書房。左側一壁之隔的全一龕是汪廷訥打坐入定的靜室,[28]則表明此區域的私人性,能來到此處的客人,應該都是與汪氏關係較為親近的人物。無無居所在的兩開頁面,也是整幅版畫中人物體量最大的一段。結合相關的記載,可以判斷,這裡便是《園景圖》的核心人物群。

居中而坐者有兩人,由人物形象及位置不難看出,右側身穿道服、頭戴緇冠、右手執拂塵的正是汪廷訥本人。左側的老僧很可能是汪廷訥的好友了悟。[29]圍坐的三人姿態各異,顯得相當放鬆;左側一人拈須而立,似在沉思。四人均為文士打扮,雖然具體的身份很難判斷,但從服飾、動作來看,應該都具有一定的社會身份。這是一幕頗具戲劇性的場景:一群入世的儒士和一位出世的僧人,圍繞著作道家高士打扮的坐隱園主人、園圖的中心人物汪廷訥。他們在做什麼呢?《全集》中收錄有一首汪氏所作、題為《夏日無無居偕樂天、堯年談玄》的回文詩,描述了類似的場景。[30]撫琴、對弈、談玄,是“雅集圖”常見的表現內容。由此可知,無無居不僅是汪廷訥靜修之處,也是與友人雅集的場所。汪氏多次在文集中表示自己誠心修道,為此特意建造供奉呂洞賓的百鶴樓。葫蘆圈門在《園景圖》中的頻繁出現,也暗示出主人的信仰。(圖1E,1d,1g)

但汪廷訥的園林不僅蘊含道家觀念,更囊括了儒、釋、道三教:

居有洗硯之坡以備筆劄,有全一之龕以養性眞,有東壁之圖書以資清玩,而儒家之大觀備是矣;有達生之臺,有百鶴之樓,有鴻寶之關,而道門之大觀統是矣;有面壁之巖,有大慈之室,有半偈之痷,而釋氏之大觀備是矣。[31]

汪氏的這一意圖,在《園景圖》中得到了充分展現,例如“達生臺”、“奮翮池”等景點的命名顯然來自道家典籍;“中行街”、“釣鼇台”則帶有典型的儒家色彩;坐隱園內,更有“洞靈廟”、“半偈痷”等多座廟宇、庵堂。在昌公湖畔,汪廷訥甚至特意模仿天竺靈鷲峰築了一座小島。[32](圖1S)

9A
9A
9B: 圖9A 《鄉村圖》,出自道光三年《休寧縣志》,上海圖書館藏,索書號 415430-45。
圖9B 《歙縣圖》,出自嘉靖三十五年《徽州府志》,上海圖書館藏,索書號830408-27。
9B
圖9A 《鄉村圖》,出自道光三年《休寧縣志》,上海圖書館藏,索書號 415430-45。 圖9B 《歙縣圖》,出自嘉靖三十五年《徽州府志》,上海圖書館藏,索書號830408-27。
圖10 依據《環翠堂園景圖》復原的遊覽路線,圖片來自Google Maps。
圖10 依據《環翠堂園景圖》復原的遊覽路線,圖片來自Google Maps。
圖11 安徽省休寧縣汪村,2015年,作者攝。
圖11 安徽省休寧縣汪村,2015年,作者攝。
圖12 汪村中殘存的坐隱園建築構件, 2015年,作者攝。
圖12 汪村中殘存的坐隱園建築構件, 2015年,作者攝。

毫無疑問,《園景圖》中的景點是一種有意識的安排。錢貢在園圖繪製上應居於主導地位,但作為定制之作,最終的完成亦需園主汪廷訥的認可,甚至不排除汪氏授意、或參與畫面安排的可能。在這個角度上,《園景圖》也可以看作是汪氏意圖的體現。

圖13 《環翠堂園景圖》中蘭亭遺勝的構件,參見圖1b,2015年,長約120公分,寬約50公分,厚約6公分,作者攝。
圖13 《環翠堂園景圖》中蘭亭遺勝的構件,參見圖1b,2015年,長約120公分,寬約50公分,厚約6公分,作者攝。
14A
14A
14B: 圖14A 萬石山假山石,高約200 公分,休寧縣人民醫院,2015年,作者攝。
圖14B 萬石山假山石,高約350 公分,黃山旅遊學院,2015年,作者攝。
14B
圖14A 萬石山假山石,高約200 公分,休寧縣人民醫院,2015年,作者攝。 圖14B 萬石山假山石,高約350 公分,黃山旅遊學院,2015年,作者攝。

除了景點的命名,《園景圖》中更引人注目的是大量關於“隱逸”和“世外桃源”的圖像隱喻。例如在奮翮池中築三島以擬象蓬萊、方丈、瀛洲。釣磯、(圖1c)洗硯坡、蘭亭遺勝,(圖1b)則借用嚴光(前39-41)和王羲之(303-361)的典故。“桃塢”以及髙士里至昌公湖堤岸遍植桃柳的圖景,(圖1J-1Q)暗示坐隱園不僅是避世的桃源,亦有如五柳先生陶淵明(約365-427)一般的髙士在此隱居。

圖15 昌公湖俯瞰,圖片來自Google Maps。
圖15 昌公湖俯瞰,圖片來自Google Maps。

然而,在另一方面,《園景圖》又處處流露出對於功名、身份的重視及熱衷展示。園中遊人賓客大多作文士打扮,更有不少穿著官員服飾;園外,亦有客人乘坐轎輿專程趕來拜訪。環翠堂中端坐的三位文士,和無無居外剛剛到達、準備加入雅集的士人,都表明汪廷訥除了將自己塑造為一位隱居高士,亦想傳達出自己的交遊廣泛和為士人精英看重。坐隱園正門區域“大夫第”、“名重天下”的題額,(圖1L)以及髙士里、昌公湖等處反復出現的功名旗杆,(圖1J,1W)都明確無誤地顯示出作者對於這些細節是一種主動的、相當得意的標榜。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實際上顯露出園主汪廷訥真實的意圖。汪氏生於徽州的商賈家庭,早年熱心舉業。由於屢試不中,汪氏在參加科考的同時,亦致力於通過積累文化資本的方式進入上流圈子。汪氏在這方面的表現相當活躍,交遊名士,建造園林,寫作並出版文集,雖無正式的仕籍,他的生活方式看起來已經是一位真正的士人。[33]但汪廷訥的願望不僅僅是自得其樂,而且希望自己的“士人生活”更能為人所知。請來吳門畫家繪製園圖,南京士人題寫園名,再由徽州名工刻印並出版,無不表明他打造一幅理想的“園林圖”的意圖。這部巨幅版畫不僅要展現一座規模宏大的夢幻園林,還要讓世人看到園中自己的風雅、好客和社會地位。

廢墟與幻境

《園景圖》傳達的信息構成了汪廷訥這座奇幻園林的一個方面,我們仍需要考察的另一方面,是坐隱園的物質存在,這有助於我們反觀《園景圖》構建的圖像世界,進一步瞭解汪廷訥的意圖。

由於年代久遠,《園景圖》中涉及的部分地名如今已經遺失。借助道光三年(1823)的《休寧縣志》和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徽州府志》的記載,可發現汪村位於休寧城東、黃山以南、飛佈山以東、金雞峰以北的位置。[34](圖9A,9B)Google Maps在比例上更為精確,但基本的方位關係沒有變化。依照《園景圖》中白嶽——松蘿山——古城——汪村——金雞峰——黃山的排列順序,可發現這是一條相當曲折的觀看路線。(圖10)如果汪廷訥的友人按此路線去坐隱園,需要繞上幾個大圈子才能最終抵達。

圖16 汪村昌公湖南岸北望,遠處最高峰為松蘿山,2012年,作者攝。
圖16 汪村昌公湖南岸北望,遠處最高峰為松蘿山,2012年,作者攝。

如今的汪村位於安徽省休寧縣萬安鎮,距離縣城約7.5公里。(圖11)由於兵燹的破壞和歷代的拆除、改建,村中只剩下一些殘損的柱礎、條石。(圖12)這些構件分佈相當散亂,很難判斷園林建築的原始位置。2015年,村民在農田中發現一塊長約120公分、寬約50公分、厚約6公分的石板,(圖13)從形狀上看,應為《園景圖》中蘭亭遺勝的曲水流觴部分。(圖1b)石板的發現證明了園圖與實景之間的某種客觀性,但汪村的遺址現狀,仍然不足以使我們了解坐隱園的佈局。

在和村民的走訪中,得到了兩個收穫。第一個是《園景圖》中萬石山的存在。(圖1d)這些假山一直存留至二十世紀前期,在“大躍進”期間(1958-1962)流失殆盡。大部分山石去向不明,只有少量保存在當地的衛生、教育機構。其中一塊位於休寧縣人民醫院內,髙約2米;(圖14A)另一塊立於黃山學院旅遊學院,髙約3.5米。(圖14B)石頭的類型既有太湖石,也有當地的青石,其外形、體量與《園景圖》所繪相近。

第二個發現是昌公湖,——由於作為水庫使用,幸運地保存了下來。昌公湖位於村北,呈西北——東南走向,現存水域東西約150米,南北約500米。不過,水域存在明顯的縮退痕跡,尤其在北半部有大片清晰的湖床,如按此長度,則南北總計有3公里之遙。(圖15)以此計算,文獻中記載的“廣可數頃”當屬實情。[35]

《園景圖》中的昌公湖很難判斷其具體形狀。五幅頁面的上下方均未出現湖岸,顯得湖面浩渺無際。(圖1T-1X) 事實上,這一段湖景的存在,將整座園林分成了兩部分。如果圖中所繪方位屬實,則坐隱園是由“外園”和“內園”兩處園區構成;二者可能隔湖相望,也有可能在園圖中湖景上方,另有未繪出的園區,並與前面兩塊園區一起,形成三面包圍昌公湖的佈局。但是,實地踏查的結果並不支持這兩種推斷。汪村北鄰的儒塘村並無園林遺跡,而且此村落距昌公湖有相當遠的距離。昌公湖的東、西兩岸均為地勢較高的山岡,此外便是大片的稻田。

面對這種情況,不能習慣性地歸因為“藝術創作”的結果。以頁面數和視覺效果而言,昌公湖可以說是《園景圖》中最為醒目的景點。現場的觀感亦令人難忘,自南岸望去,水面空曠,綠樹圍繞,松蘿山聳立如屏,確實湖山如畫。(圖16)根據汪廷訥的記錄,他常與友人泛舟湖上,或於湖心亭中宴飲賞景,這正是園圖第四段描繪的場景。[36](圖1V)因此,《園景圖》對昌公湖的描繪並非虛構,對於圖中園區的位置關係,需要從別的方面尋找答案。

移動的視線

園圖佈局與園址現場的不符,也代表了園林建築史學者一個長期的困惑,那就是很難依據《園景圖》繪製出坐隱園的平面圖。除此以外,園圖中還存在其它令人費解的現象。

為方便論述,我們將六段園圖依據內容分別命名,並附上所占頁數,可得到這樣的畫面結構:園外(9)——外園(6)——自然景觀(4)——湖景(5)——內園(15)——園外(6)。由此結構可以看出,首、尾兩段“園外景”均為遠景山林,作為過渡,襯托出近景的園林,是繪畫長卷常見的手法。第二段“外園”和第五段“內園”顯然是園林的主體,尤其是後者,占到了全圖的三分之一,其作為園圖中最重要的部分,殆無疑義。兩段之間的第三、四段雖然不在園牆內,但從視角和景點分佈看,亦屬於園林的一部分。因此,《園景圖》的主體區域即為中間四段園景。

但《園景圖》對於主、次園景的處理仍然令人困惑。首先是在第一段“園外”中出現了一處園景聚集區域,(圖1E)其中包括玄通院、嚶鳴館、嘉福庵等景點。但從畫面的空間關係看,此處距坐隱園大門所在的位置尚有很遠的距離。(圖1L)此外,第二段“外園”作為首先出現的園區,卻被壓縮在畫面上方的狹長地帶。園中景物稀少,給人的感覺是作者無意經營此處,因而匆匆帶過。“外園”所佔頁面只有六頁,甚至遠少於第一段園外景色的十一頁。

對於這些謎團,除了視覺層面上的分析,還需要借助文獻材料的細讀去尋找答案。袁黃(1533–1606)的《坐隱先生環翠堂記》(以下簡稱《環翠堂記》)是現存罕有的一篇涉及坐隱園各景點位置關係的文章,儘管所記並不詳盡,但還是有不少關鍵的細節,為我們解開《園景圖》佈局的謎題提供了線索。

與園圖的單線式推進不同,《環翠堂記》選擇以環翠堂為中心的發散式視角展開敘述。首先,袁黃指出環翠堂後為嘉樹庭,堂左為白雲扉、憑蘿閣,堂右為無如書舍,這些都與園圖基本吻合。由無如書舍向右,經萬石山、直至無無居的敘述,亦大體遵循園圖的觀看路線。

但其中亦有幾點不符:首先是《環翠堂記》記述無如書舍緊鄰漱玉館,並可由無窮門至萬石山,而《園景圖》顯示,無如書舍距這些景點有相當遠的距離。[37](圖1a,1d)

其次,《環翠堂記》指出由東壁可登達生臺,但在園圖中,二者亦相距甚遠。[38](圖1m,1c)

最後,令人意外、或許也最有啟發意義的一處,是對於山廬區域的描述:

(環翠)堂之外則為山廬。廬右有泉一泓,清而甘,題曰獨立,......又有水月廊。......廬之右曰雲區,左曰煙道,......由煙道宛轉南行至大門,前有中行街。[39]

這一段描述非同小可,因為它有可能揭示了《園景圖》視角的秘密,即:表面看起來連續性的畫面,實際上是一種“重組”之後的效果。《環翠堂記》明確交代,山廬鄰近獨立泉和水月廊,山廬之外即雲區、煙道。但在《園景圖》中,山廬和這四處景點分別位於第二段和第五段的開端,中間足足隔了十二頁。(圖1Z,1L-1M)這顯然表明,我們由園圖中得到的昌公湖將坐隱園分為兩段的判斷不一定可靠,所謂的“外園”和“內園”有可能是同一片園區。

袁黃的記述表明,沿煙道南行,可至坐隱園大門,門外為中行街。以《園景圖》對應袁黃所記,中行街應是坐隱園正門與髙士里路亭之間的那條石板路。(圖1J-1L)此時,如果將“內園”與“外園”的園門區域作一對比,則會驚奇地發現其中的諸多巧合點。

其一,兩處園門的正門、側門的數量及分佈位置完全一致。(圖1L,1Y)

其二,緊鄰“內園”入口的君子林四面圍牆,牆上開有三道門,一門通向山廬,一門通靜芬巷,一門通往園外。四名文士坐于竹林中宴飲,一童子在旁斟酒。(圖1Y)無獨有偶,坐隱園正門內亦有一翠竹搖曳的封閉院落,其形狀及與園門的位置關係,均與君子林區域相符。正門右側有一小門,門中一童子正在招手,似在催促髙陽館外的兩名童僕送上酒食,這恰與君子林中的宴飲呼應。(圖1K-1L)

其三,依園圖所示,由坐隱園正門似乎不能直行入園,而需要左轉,從題有“坐隱園”的側門進入,再穿過題有“煙道”的牌樓。(圖1L)有趣的是,與“內園”園門緊鄰,也有一座不起眼的牌樓。一位士人正準備穿過牌樓,透過士人身後的側門,可以看見隨行的童子剛剛邁進正門。(圖1Y)此處牌樓與園門的關係與坐隱園正門處一般無二,很顯然,“內園”的這座牌樓,正是題寫著“煙道”的牌樓,連上面的鼇魚脊吻也一模一樣。

其四,審視園圖可以發現,中行街並不是筆直地通向坐隱園正門,而是有一處微小的轉折,(圖1K)令人吃驚的是,通向“內園”的那條奇怪的石板直道也出現了同樣的轉折。(圖1X)

上述眾多“巧合”,充分表明《園景圖》中運用的是一種移換視角、時空重疊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尤其體現在進入近景之後,在有限的平面範圍內,利用特定景物的暗示,來表現空間的轉向。例如,《環翠堂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全一龕)前臨奮翮池,......池旁有凝碧軒,由軒復轉曲橋,則為懸榻齋。......又有東壁,圖史、書籍藏焉。循此而登石臺,名曰達生......[40]

按袁黃所述,這幾處景點相互鄰近。《園景圖》中,凝碧軒緊鄰達生臺,同在第二十九頁。(圖1c)東壁則位於園圖第五段末的第三十九頁。(圖1m)如果不明白園圖的表現方法,必會大惑不解。與東壁相鄰,第三十八頁的曲橋懸架于奮翮池上,延伸出畫外。而第三十頁的水面上,一座外表極為相似的小橋自畫面外進入,通向二十九頁的凝碧軒。(圖1d)不言而喻,這座橋正是曲橋,橋下的水域即為奮翮池。此時,我們才恍然明白,上述景點實際上均圍繞奮翮池修建。由第二十九頁的凝碧軒開始,依次經過萬石山、白藏崗、無無居,直至東壁的觀看過程,並非直向的路線,而是環狀的結構。(圖17)

圖17 奮翮池周圍建築分佈圖,王冉、李嘯非繪製。
圖17 奮翮池周圍建築分佈圖,王冉、李嘯非繪製。
圖18 環昌公湖區域景點分佈圖,王冉、李嘯非繪製。
圖18 環昌公湖區域景點分佈圖,王冉、李嘯非繪製。

參照這一表現手法,不難發現從園圖第二段“外園”,經過“自然景觀”、“湖景”再回到第五段“內園”的觀看路線,是一個更大的閉環。圖中髙士里、迴瀾磯之間的連貫水域,正是“湖景”中的昌公湖。(圖1J-1T)根據這些方位關係,我們可以繪製出昌公湖周圍的景點方位圖;(圖18)對於前文的種種疑問,也終於能夠作出解答。事實上,《園景圖》第四頁視角推近,(圖1D)已意味著進入坐隱園景區。此時園圖的呈現,亦如同遊園過程中所見,而園圖作者的目的,就是盡可能讓觀者“遊經”更多的景點。對比汪村現場地形,可以得到作者在《園景圖》中設定的遊線:

1,由昌公湖西岸山嶺西側開始,向南至南岸,其間景點包括玄通院、嚶鳴館、嘉福庵和仁壽山;(圖1D,1E)

2,折而向東,至髙士里;(圖1F-1J)

3,沿昌公湖東岸北行;(圖1K-1O)

4,由桃塢轉西;(圖1P)

5,過竹籬茅舍後,沿湖西岸山嶺東側南行;(圖1Q-1S)

6,至迴瀾磯轉東;(圖1T)

7,到達中行街,向北進入坐隱園。(圖1U-1X)

根據這條遊線,可以繪出坐隱園的建築平面圖。(圖19)藉助此圖,我們發現一處不顯眼的細節,園圖第三段的貴人石附近有一山頂平臺,上設一桌四凳;(圖1s)有趣的是,第一段山域也出現了同樣的景觀。(圖1E)不難推斷,第五頁的嚶鳴館與第十八頁的赤壁,實際上位於同一座山嶺——飛虹嶺的兩側。(圖20A,20B)所謂“外園”的被忽視,是為了先呈現沿湖景點,再展示園墻內的景觀。

圖19 坐隱園平面圖,王冉繪製。:  1嚶鳴館,2玄通院,3嘉福庵,4仁壽山,5髙士里,6昌公湖,7桃塢,8竹籬茅舍,
9赤壁,10飛虹嶺,11迴瀾磯,12中行街,13環翠堂,14奮翮池,15無無居。
圖19 坐隱園平面圖,王冉繪製。
1嚶鳴館,2玄通院,3嘉福庵,4仁壽山,5髙士里,6昌公湖,7桃塢,8竹籬茅舍, 9赤壁,10飛虹嶺,11迴瀾磯,12中行街,13環翠堂,14奮翮池,15無無居。

結論

十六世紀中期以後,私人園林逐漸從生產性財產的觀念中脫離,更多地與視覺審美和文化消費聯繫在一起。[41]園林象徵著遠離俗世的幻境、理想的桃花源,這種觀念深刻地影響了包括汪廷訥在內的南方士紳階層。汪廷訥形塑自身理想形象的努力,亦通過“環翠堂”這一具有雙重含義的符號體現出來——它既指一種文人式的寫作,又以一座被士人視為精神歸宿的園林,顯現于生命歷程之中。汪廷訥出版的書籍體現出明顯的個人性:非實用性的主題、高昂的刊刻成本、優雅的視覺外觀。[42]不僅如此,汪氏常將這些精美的插圖書籍作為禮物送給重要人物。或許在他看來,類似《園景圖》這樣的版畫印本,不僅是一種商業宣傳,也是社交的工具。[43]

相應地,書籍中的插圖亦越來越看重視覺性,以引起人們的觀賞慾望。在版刻圖像中,亦可見到繪畫傳統的深刻影響。[44]類似視覺空間的營造技巧並非《園景圖》所獨創,在早期的手卷畫中常有出現,例如《洛神賦圖》和《韓熙載夜宴圖》,[45](圖21)均以特定的人或景物來分割、連接不同時空。這也是一種極其適應手卷形態的手法,在觀者面前緩緩展開的畫面,並非由某一固定地點觀看的集合,而是觀者進入景中,隨著其腳步的移動,不斷變換所觀之景。

20A
20A
20B: 圖20A 由飛虹嶺東側看貴人石區域,參見圖1S。
圖20B 由飛虹嶺西側看貴人石區域,參見圖1E。
20B
圖20A 由飛虹嶺東側看貴人石區域,參見圖1S。 圖20B 由飛虹嶺西側看貴人石區域,參見圖1E。

不僅如此,《園景圖》調移視角的方式,是古代文人藝術、尤其是園林繪畫的一種典型視覺語言。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自明代的園林冊頁,如分別為張復(1546-約1631)、張宏(1577-1652)、宋懋晉(?-1620後)所繪的《西林圖》、《止園圖》和《寄暢園圖》。與《園景圖》相似,這些冊頁均為園林主人的委託之作,繪製年代亦相當接近。儘管每頁為獨立的畫面,但與慣常的處理方式不同,三部冊頁中的景物與園林實景存在可信的對應關係。[46]正如《寄暢園圖》所顯示出的,同一景點通過不同的觀看視角,被巧妙地描繪出來。(圖22A,22B)由此,各幅畫面所描繪的園林景觀,具備了互相證實的可能。[47]受益于晚明濃郁的造園風氣和視覺文化氛圍,更多新的圖像表達方式得以湧現。這一時期對於視覺行為的認識,不祗是一種對於刺激的機械反應,同時也是創造性的行為。[48]與冊頁的嘗試不同的是,《園景圖》將園林空間分解、共容於一幅圖像之中,同時保持了圖像的完整性。這種手法與它的尺幅一樣令人印象深刻。

圖21 顧閎中(910?-980?),《韓熙載夜宴圖》卷,宋摹本,絹本設色,28.7×335.5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21 顧閎中(910?-980?),《韓熙載夜宴圖》卷,宋摹本,絹本設色,28.7×335.5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基於《園景圖》在物質媒介和圖像營造上的特殊性,我們很難認為它是晚明商業出版中的常見產品。儘管在製作週期和成本上並沒有具體的記錄,但必然極其昂貴。[49]目前版畫史的敘述中,並不排除部分環翠堂產品的商業屬性,[50]如果《園景圖》用於售賣,負擔得起的人群應該相當有限。在園圖第二十六頁靠近畫面上方邊緣的位置,有一座不起眼的院落,(圖1Z)門額上題有“印書局”。這處外觀普通的刻書場所,在顧起元詩中被描述得充滿書卷與文人氣息,[51]則從另一個角度暗示了汪廷訥出版目的的多重性。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汪廷訥常將類似《園景圖》和《人鏡陽秋》這樣的精美印本作為禮物,贈送給重要人士,[52]通過這樣的方法求得序文,並建立密切的私人關係。[53]

在另一方面,晚明發達的物質文化與士商階層之間的頻繁互動構成了《園景圖》出版的社會背景,約在同時期出版的《程氏墨苑》、《湖山勝概》等版畫書籍亦可見雅文化因素的滲入。[54]與《園景圖》類似,這些印本包含文人畫家的參與,很可能面對高端讀者群,具有多重的功能性。稍晚的閔齊伋(1580-?)的《會真圖》,亦深味這一思想文本視覺化和大眾媒介雅化的風潮,在版畫中設下重重玄機,供觀者反復玩味。[55]

22A
22A
22B: 圖22A 宋懋晉(?-1620後),《寄暢園五十景圖》冊, 第二十三圖“懸淙”, 1599,紙本設色,每頁27.4 × 24.2公分,華仲厚藏。
圖22B 宋懋晉(?-1620後),《寄暢園五十景圖》冊, 第二十四圖“曲澗”, 1599,紙本設色,每頁27.4 × 24.2公分,華仲厚藏。
22B
圖22A 宋懋晉(?-1620後),《寄暢園五十景圖》冊, 第二十三圖“懸淙”, 1599,紙本設色,每頁27.4 × 24.2公分,華仲厚藏。 圖22B 宋懋晉(?-1620後),《寄暢園五十景圖》冊, 第二十四圖“曲澗”, 1599,紙本設色,每頁27.4 × 24.2公分,華仲厚藏。

汪廷訥在書籍媒介中對優雅圖像的追求,亦是在彰顯自己的文人審美品位。附于《全集》之中的《坐隱圖》,即以整版精雕細刻和六葉連續的形態,打造出精美雅緻的手卷式畫面。[56](圖7A-7C)木刻版畫可複製和易於傳播的特點,原本體現於製作簡易的解釋性圖像,以適應普通受眾需要。借助這一特性,汪廷訥請人將自己的園林繪刻出版,使得原本屬於小範圍賞讀體系的“園林圖”,獲得了批量生產、並流傳至更大社會空間的可能。與僻處徽州山區的坐隱園相比,以“環翠堂”的堂號出版的文集、版畫印本和前人經典,則具備更廣泛的流動性和認知度。汪廷訥看重的是借助《園景圖》中這座足以令江南士人驚歎的園林,來“定格”自己的髙士形象,並利用可複製的版畫圖像來加固這一形象。以“環翠堂”命名園圖,更符合他期望為更多人所知的心態。

李嘯非博士(中央美術學院,北京,2013)現為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近年來發表多篇關於明清書籍印刷與視覺文化的論文多篇。即將出版的專書《環翠堂:十六世紀中國的版畫,書籍和出版文化》通過對晚明徽州一家私人書坊的個案研究,考察出版物的多樣定義,以及出版者與消費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 李嘯非博士(中央美術學院,北京,2013)現為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近年來發表多篇關於明清書籍印刷與視覺文化的論文多篇。即將出版的專書《環翠堂:十六世紀中國的版畫,書籍和出版文化》通過對晚明徽州一家私人書坊的個案研究,考察出版物的多樣定義,以及出版者與消費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

者注:我要感謝兩位匿名審稿人極具建設性的建議。還要感謝Nancy Micklewright女士對此文的關注及盛情邀請,以及Zeynep Simavi女士對於我的熱忱幫助。感謝黃小峰教授和王冉先生在繪畫史和建築史方面給予的專業指導。

    1. 關於古代中國書籍的裝訂形式,可參見Sören Edgren, Chinese Rare Books in American Collections (New York: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Inc., 1984), p.24。return to text

    2. Nancy Berliner,“Wang Tingna and illustrated Book Publishing in Huizhou”,Orientations(January 1994),pp.67-75。Michela Bussotti, Gravures de Hui: Étude du livre illustré chinois (de la fin du XVIe siècle à la première moitié du XVIIe siècle) (Paris: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2001)。return to text

    3. 林麗江,“徽州版畫《環翠堂園景圖》之研究”,《區域與網路——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頁299-328。return to text

    4. 毛茸茸,《人間未可辭:〈環翠堂園景圖〉新考》(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4年)。return to text

    5. 正如柯律格(Craig Clunas)所指出的,隨著晚明社會私人空間的發展,“繪畫”與“物品上的圖畫”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微妙,在書籍出版領域更是如此。參見Craig Clunas,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London: Reaktion Books Ltd, 1997), pp.18–41。return to text

    6. 林麗江將《園景圖》粗略劃分為三段,分別相當於本文的第一段、第二至四段和第五至六段。林麗江,“徽州版畫《環翠堂園景圖》之研究”,頁304。return to text

    7. [明]林景倫,《坐隱先生紀年傳》,[明]汪廷訥,《人鏡陽秋》,卷二十三,葉7a,天啓五年後增補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02519。return to text

    8. 周心慧,“明代徽州出版家——汪廷訥”,《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2年增刊,頁74。return to text

    9. [美]巫鴻,《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頁143-203。return to text

    10. 林麗江,“徽州版畫《環翠堂園景圖》之研究”,頁308-309。return to text

    11. 關於明代吳派繪畫的研究,可參見James Cahill, Parting at the Shore: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 1368–1580 (New York, Tokyo: Weatherhill Inc., 1978)。return to text

    12. [明]朱謀垔,《畫史會要》,載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第四冊,頁574上。return to text

    13. 周蕪,《徽派版畫史論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頁42。關於明代刻工群體的探討,參見Joseph P. McDermott,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6), pp.35–36。return to text

    14.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頁745。Bussotti, Gravures de Hui, pp.284–290。return to text

    15.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頁87-91。return to text

    16. 鄭振鐸,《中國古代版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頁103-104。return to text

    17. 關於環翠堂版畫風格的討論,可參見拙文,“隱藏的秩序:環翠堂刊戲曲印本版畫考”,《美術觀察》,2015年第3期,頁108-113。關於《人鏡陽秋》的探討,可參見Lin Li-chiang,“Wang Tingne Unveil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Late Ming Woodblock-printed Book Renjing Yangqiu”,Bulletin de l'Ecole Françaised'Extrême-Orient, 95(2012), pp.291-329。return to text

    18. [明]林景倫,《坐隱先生紀年傳》,[明]汪廷訥,《人鏡陽秋》,卷二十三,葉9b-10a。return to text

    19. Nancy Berliner,“Wang Tingna and illustrated Book Publishing in Huizhou”,p.74。林麗江,“徽州版畫《環翠堂園景圖》之研究”,頁299。return to text

    20. [美]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頁177。return to text

    21. 王伯敏,“《石守信報功圖》的探討”,《安徽史學通訊》,1958年第4期, 頁40-45。return to text

    22. Sören Edgren, Chinese Rare Books in American Collections,p.24;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頁211-213。return to text

    23.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頁531。return to text

    24. 參見拙文,“書商的面具:《人鏡陽秋》與汪廷訥的出版事業”,《美術研究》, 2016年第4期,頁62-70。return to text

    25. “余家松蘿之麓,璜琅夾源,繞門如帶。沿堤桃柳參差,雨過千峰,儼列畫圖,遂名其堂曰環翠,園曰坐隱。”[明]汪廷訥,《坐隱先生全集》,木部,葉523a,萬曆三十七年環翠堂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01758。return to text

    26. [明]林景倫,《坐隱先生紀年傳》,葉7b。return to text

    27. 顧凱,《明代江南園林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頁116-117。方池作為儒家觀念的反映,多出現於徽州園林,由於晚明造園理念的變化,在江南園林中已不多見。[明]計成,《園冶》(台北:明文書局,1982),頁197。return to text

    28. [明]汪廷訥,《坐隱先生全集》,金部,葉24a。return to text

    29. [明]林景倫,《坐隱先生紀年傳》,葉6b-7a;[明]汪廷訥,《坐隱先生全集》,金部,葉23b。return to text

    30. “蓮池坐客共談玄,訣妙微機真得傳。蟬咽柳枝風細細,水流溪石響涓涓。天長樂處耽棋局,事少閒時奏管弦。筵舞飛花松院靜,川前浴日愛鷗眠。”[明]汪廷訥,《坐隱先生全集》,革部,葉471b。return to text

    31. [明]袁黃,《坐隱先生環翠堂記》,[明]汪廷訥,《坐隱先生全集》,匏部,葉343b,萬曆三十七年環翠堂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01758。return to text

    32. 同上。return to text

    33. 關於汪廷訥所作戲曲,可參見[清]董康,《曲海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頁361-385, 頁447-448, 頁1804-1806, 頁1969-1970。return to text

    34. [清]何應松撰,《休寧縣志》,道光三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索書號線普415430。return to text

    35. [明]袁黃,《坐隱先生環翠堂記》,匏部,葉344a。return to text

    36. [明]汪廷訥,《坐隱先生全集》,匏部,葉328a-331b。return to text

    37. [明]袁黃,《坐隱先生環翠堂記》,匏部,葉343b-344a。return to text

    38. [明]袁黃,《坐隱先生環翠堂記》,匏部,葉343a。return to text

    39. [明]袁黃,《坐隱先生環翠堂記》,匏部,葉343b-344a。return to text

    40. [明]袁黃,《坐隱先生環翠堂記》,匏部,葉342a-343b。return to text

    41. Craig Clunas, Fruitful Sites: 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London: Reaktion Books Ltd, 1996), p.67。return to text

    42. 李嘯非,“隱藏的秩序:環翠堂刊戲曲印本版畫考”,頁108。return to text

    43. [明]余孟麟,《人鏡陽秋序》,[明]沈懋孝,《人鏡陽秋錄》,[明]汪廷訥,《人鏡陽秋》,卷前序文,天啓五年後增補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02519。[清]葉德輝,《書林清話附書林餘話》(揚州:廣陵書社,2007),卷七,頁128。return to text

    44. Craig Clunas,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p.38。return to text

    45. [美]巫鴻,《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頁166-181。return to text

    46. [美]高居翰(James Cahill),黃曉,劉珊珊,《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頁191。return to text

    47. 黃曉,劉珊珊,“園林繪畫對於復原研究的價值和應用探析——以明代《寄暢園五十景圖》為例”,《風景園林》,2017年第2期,頁15。return to text

    48. Craig Clunas,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p.133。return to text

    49. Kai-wing Chow,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38–56; Tobie Meyer-Fong, “The Printed World: Books, Publishing Cultur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6.3 (2007): pp.787–817.return to text

    50. [明]林景倫,《坐隱先生紀年傳》,葉3b。return to text

    51. [明]汪廷訥,《坐隱先生全集》,匏部,葉又338b。return to text

    52. [明]林景倫,《坐隱先生紀年傳》,葉9b。[明]袁黃,《人鏡陽秋贊》,[明]汪廷訥,《人鏡陽秋》,卷前序文,萬曆三十七年環翠堂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索書號01275。return to text

    53. 例如[明]余孟麟,《人鏡陽秋序》。return to text

    54. 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uan” (Ph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8)。李娜,《〈湖山勝概〉與晚明文人藝術趣味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return to text

    55. 近年來關於閔齊伋《會真圖》的研究,可參見范景中,“套印本和閔刻本及其《會真圖》”,《新美術》,2005年第4期,頁77-82。Wu Hung,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London: Reaktion Books Ltd, 1996), pp.246–259; and Dawn Ho Delbanco, “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Min Qiji’s Album in Cologne,” Orientations (June 1983): pp.12–23.return to text

    56. 林麗江,“徽州版畫《環翠堂園景圖》之研究”,頁310。return to text

    Ars Orientalis Volume 48

    Permalink: https://doi.org/10.3998/ars.13441566.0048.009

    Permissions: Copyright to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Ars Orientalis remains with the journal. Copyright to the images in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Ars Orientalis remains with the image rights owners. This article may be copied for use by nonprofi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 scholars and educators, for scholarly or instructional purposes only, provided that (1) copies are distributed at or below cost, (2) the author, the publisher, and the Journal are identified on the copy, and (3) proper notice of the copyright appears on each copy. For other uses, content permission must be obtained from Ars Orientalis and image permission must be obtained from the rights owners.

    For more information, read Michigan Publishing's access and usage policy.